[MSBT Interview] House 1/2:Learn To Live Offline(Part 1) -doT & associates Hide
「構築設計/聯合治作」是一間建築與室內設計事務所,今年度剛完成「治離線生活的容器 House1/2」的木屋構築專案,幔室布緹特別榮幸收到主持人林建華的邀請,前往體驗一個下午的離線生活。
沿著田間小路搖搖晃晃地前進,很難想像上一秒才在車潮澎湃的大馬路上,下一秒一個拐彎,就迎來一片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離線木屋就是隱身在這片都市的秘境田野中。
對於離線木屋,先是有了味道的印象,才有了顏色的記憶。越靠近木屋,香氣越發立體濃郁。
「這是樟木屑的味道。」林建華笑笑地回答。與林木田野當鄰居,免不了蚊蟲的來訪,為了不用人工方式去傷害土地,林建華選擇在木屋的周圍鋪上一層樟木屑,樟木濃郁的香味和油脂對於防蟲來說是很好的材料。從小細節中可以明白木屋和環境的相處是非常溫柔的。
「相對於網路和都市忙碌的上班步調,可以抽離現實到這邊,因此取名為『離線生活』,我們的自有品牌叫『治器』: 意即治理生活的容器,也是我們創作的精神。生活的小容器可以是器皿、大容器則是建築。對於離線生活的想像,其實就來自於離線生活的容器。」林建華碰過太多都會客戶,對於生活的想像總是將慾望塞得滿滿;但他覺得,其實只要下線、抽離,慾望並不需要這麼多。
「這就是為什麼副標下『House1/2』,因為這是拿來生活的地方,不用塞成 House100%。」
從土地上長起來的木屋
對我來說,真正的木屋是靈魂、精神都要一致。
這套離線木屋的發想,源自於2016年林建華去日本高知縣參訪當地木構造相關技術的旅程。高知當地其實一直很想要把木構造的技術發展出去,不過台灣的法規仍是偏好混凝土,目前想要在都會蓋木構建築依然是充滿挑戰。於是林建華就在思考:突破口究竟在哪裡?所以就有了在郊區進行實驗木構造的「治離線生活的容器」的概念。
離線木屋最大的亮點,是只要依循組裝說明書,就可以蓋出一個木屋。先將電腦的設計圖說與模型傳至日本,當地的合作建築師會協助檢討構造合理性,工廠則依圖說拆料並加工,產製出個木屋的木材單元零構件與搭配五金,木材會打印編號,因此到台灣後完全不需要再進行加工,像是大型的樂高積木一樣,只要按造編號排序就可以搭起木屋。高知縣的林產以五、六十年作疏伐輪迴,在建材的選擇上也不偏離友善環境的核心。這應該就是林建華口中的「精神和靈魂都要一致」吧。而離線木屋的所在地,原先是林建華父親買下的一塊地,現在則成為林建華的建築實驗場。
林建華非常喜愛周圍的原生樹木,「我爸剛開始一直想要把樹砍掉,說這樣就可以多停幾台車。」林建華笑著說,「但我不需要把車停在旁邊呀!我覺得,能將木屋放在樹林中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林蔭底下造木屋,就是一段和環境的對話。在建造過程中,林建華盡量選擇對土地影響最小的方式,機具最多只使用一台小型怪手,其餘全部使用人力搭建。營造時間可以說是十分環保,從整地開始大約施工六週就可以完成含內裝與設備的離線家居,在目前市場上是十分有競爭力的。
▲隨建材自日本運達的大木槌。當有木頭卡榫比較緊時,就可以用木槌來把它敲進去。 木槌也象徵著從開始搭蓋的那一刻起,就以渾身氣力投入來尊重這塊土地在木屋中看見大自然
這個案子是林建華自己獨資,因此只能在自己空閒的時候來進行。「本來只要花六週時間就可以完成,我花了快兩年的時間才蓋起來。」現在看到的木頭,其實是經過好長一段時間風吹雨淋的狀態,林建華表示,一方面是不得已,另一方面也是想要驗證看看台灣人經常對木屋在台灣高溫高濕環境中耐用度的質疑。「現在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說,兩年的風吹日曬,木屋結構絕對沒有問題,樑柱的接合點也沒有變形的狀況。」木屋沒有因為風雨的洗禮而殘敗,會呼吸的特性,反而讓木頭散發出獨一無二、自然生機的光澤。
屋頂上的紅銅瓦選擇也是別有玄機,當紅銅瓦和陽光、空氣、雨水產生氧化反應,從此便和自然融在一起,調出充滿生命力的紅褐色,連掉落在屋頂上的落葉果實,都是木屋和自然互動的一部分。露台的無扶手設計,像把一塊公園小空地剪裁下來貼到屋頂上,擺上桌椅、再沖上一杯咖啡,就可以慢慢消磨整個下午。在這裏沒有絕對的界線,生活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專訪來源 MSBT幔室布緹 https://www.msbt.com.tw/blog/interview/